网络舆情监控案例
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绪、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和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汇集。以广大网民的主观性,不经媒体核实和包装,直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布。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绪、传播互动、影响力2013年12月6日,第三届网络舆情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
企事业单位的100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齐聚论坛,共商网络舆情发展大计。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各阶层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各类社会信息呈现出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容易形成网络舆情。我国互联网舆论环境复杂,网络谣言和非理性声音极易引发公众反对,成为激化社会矛盾、引发重大社会事件的导火索。因此,社会各界呼吁,网络上要有更多正能量信息,构建和谐的网络言论环境;另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要及时了解信息,加强舆情监测,在新的舆论环境下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和执政能力,及时化解矛盾,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其实,除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关注网络舆情。可以聘请专人收集、分析舆情信息,也可以利用市面上已有的舆情分析系统和服务平台,或者人员与工具相结合。管住网络舆情,方能决胜千里。网络特性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准入门槛低、信息量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传播快、参与群体大、实时互动性强等综合特点。由于网络信息发布成本低,信息提供者、传播者和读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信息网络已成为具有明显社会群体特征的“虚拟社会”。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也日益显著。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来源主要有:新闻评论、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包含以下特征:一是网络舆论自由。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每个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每个人发表意见、参政议政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评论、博客网站,网民可以即时发表意见,情况直达,民意表达更加顺畅。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多数网民会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反映自己的真实情绪。
因此,网络舆情客观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真实反映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二是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观点、评论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众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往往会形成互动场景。赞成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讨论争论,相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互动的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得以迅速表达,讨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网络民意得以更集中地反映。观念和情感心态。三是网络舆论的多样性。网络舆论的话题极其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的、随机的。从舆论主体范围看,网民分布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从舆论话题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源头上看,网民可以不受任何干扰,提前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的言论可随意评论和转载。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更多的是情绪化、情绪化,甚至有的人把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的发言很可能发展成人们的反应有害的舆论。五是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一个情绪性观点的存在,都可以成为点燃一次舆情的导火索。
当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的个体意见可以迅速汇聚形成舆情。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能够快速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特性使得网络舆论自由化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泄露隐私,进行极端、非理性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可见,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乘势而上,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分析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舆论,是网络新兴媒体面临的严肃课题和严峻挑战。